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端午节,旧语新知在一个茶馆喝茶聊天。期间当谈到文革时期新闻摄影中发生的“换头术”时,一位年青人问:是用photoshop改的吗?我回答说:“是在暗房里。那时还没有photoshop。”她表示不能理解,没有photoshop,照片怎么能改动呢?
 
在当时的条件下,无人能想像世界上还有会电脑,会让照片修改变得如此容易。而在20年前,人们也同样想像不出,一台小小的手机改变了摄影的世界。
手机摄影(或者说用手机拍照片)的历史,算起来大约有20年。1997年,菲利普·卡汗(Philippe Kahn)将一部摩托罗拉翻盖手机和一部卡西欧数码相机结合在一起,并在产房里为女儿拍下了一张320 X 240像素的出生照(上图)。在拍照片的同时,计算机自动拨号到他的Web服务器,将照片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再向其朋友家人发送邮件通知,之后可以登录查看照片,成为史上第一张手机照片。2016年,《时代》杂志将这张照片列入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照片之一。在接下来的10年,手机除了打电话,发送短信的功能之外还增加了拍照功能。然而,用手机拍照片,却一直是件很鸡肋的事情,拍出的照片相素低、画质差,无法被广泛接受。彩色摄影当时已全面普及,数码傻瓜相机仍然是普通人拍照的首选,而手机摄影还是劣质的黑白。更重要的是,那时少有今天人们熟悉的无线网络,用手机拍的照片只能用彩信的方式传给亲朋好友分享,而彩信的费用也不低。
 
手机摄影的春天,是随着苹果公司2007年推出的第一款智能手机iPhone到来的。在苹果手机推出以后,手机摄影的质量才得到真正的飞跃。而且苹果手机在推出的时候,它推出了苹果商店(app store)。在苹果商店里,就出现了摄影的APP来供大家选择。
 
苹果手机激发带动了一批摄影爱好者的热情。新鲜的摄影玩法让他们机不离手,也引起专业摄影人的关注。2009年,美国商业摄影师查斯·加维斯出版了世界上首部手机摄影画册《最好的相机是与你形影不离的那一台》(The Best Camera Is The One That’s With You),其全部摄影作品均用iPhone手机拍摄。我曾特为此撰写书评“如影随形——读《最好的相机是与你形影不离的那一台》摄影集”刊登在2010年2月出版的《摄影世界》杂志。
2010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四张一组(上图),由该报专职摄影记者戴蒙·温特(Damon Winter)发自阿富汗战地的新闻图片,这些照片均是他在iPhone手机上安装的一款名为Hipstamatic的app拍摄的。《纽约时报》此举,涮新了人们对手机摄影的认知。
 
2011年1月,我出版了《苹果掉下来》iPhone手机摄影作品集。同年3月的“两会”上我用iPhone拍了许多照片。3月6日,我供职的香港南华早报在头版显要位置采用了五张我用iPhone拍摄的前一日人大开幕的照片。
 
2011年11月,在丽水摄影节上我举办了《苹果掉下来》iPhone摄影展,借用电子相框这种新颖的形式展出200多幅作品,观众发现用手机竟然也能拍出可以展览的好作品。
 
如果从2009年手机第一次被称为“与你形影不离的最好的那台相机”来算,到今天也仅仅只有十年的时间。而在此之前,摄影术已经诞生了170年。手机摄影的发展与进步,是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世界科技的进步密切契合的。与传统的相机(不论是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摄影相比较,手机摄影简略概括有以下几个优势:拍摄照片简单方便,便于进行图片后期制作,可以将图片及时与人分享。
 
手机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晨一睁眼,第一个拿起的东西就是手机,而夜晚睡觉时最后放下的东西也是手机。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是绝对不能不带手机。所以手机与我们几乎形影不离,也成为一部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的那台相机。
 
为了方便人们在产生拍照念头时能够立即拍照,所有手机都设置有快速进入拍照模式的快捷方式,帮助你不错过任何一个值得记录的瞬间。而基于现代科技所谓“算法”以及人工智能的先进性,用手机拍照操作之简单,比傻瓜还傻瓜。手机会在你镜头对准所拍物(人)的时候,自动识别并为你选择恰当的拍摄模式,是风景,还是美食,或者是人物等。如果你想作更高级别、更专业的拍摄,你同样可以像在使用专业相机那样自主选择感光度、光圈、快门速度等。
 
经过近几年激烈竞争发展,手机摄影功能里的像素不再是一个焦点话题。知名品牌的生产商开始用手机镜头的质量(比如华为手机选用的莱卡镜头)和数量(是两颗镜头还是三颗镜头)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有没有超广角,是不是近得超乎你的想像的光学数码混合十倍变焦,是引起消费者关注的爆点。
 
正如胶片相机拍完照片后需要去暗房冲卷、印放照片一样,数码相机在拍摄照片后,需要输出到电脑上进行选片,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手机摄影则将这一步或是在拍摄时就同步完成了(比如直接用一些摄影app拍摄,滤镜效果与拍照一步到位),或者是可以在手机上利用图片后期处理app立即进行后期处理。
《中国摄影报》2011年9月20日,头版刊登我用手机拍摄的两次曝光照片。
 
例如全景摄影,以往全景摄影要经过电脑软件来接片,而如今只需在摄影功能里选取全景模式就可轻易完成;拍摄夜景、星轨、多重曝光,在手机上也不是什么难事。手机上有大量的图片处理app,就连photoshop也同样有手机版。不过,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也被称为专业性最强的,则是snapseed。电脑上的photoshop在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时,它的复杂性也是需要专业培训的。而手机的后期处理app,则简单地适用于任何人。在重大新闻采访现场,常常看到新闻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将专业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导入手机中,在手机上给照片快速地做剪裁、增减光量、调整色彩等,然后通过微信将照片原图发回编辑部。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电脑,成为摄影记者必不可少的发稿工具。
 
手机摄影的丰富性,是相机无法比拟的,美颜、贴图、甚至AR(Augmented Reality)等等,都让摄影在手机上可以那么易如反掌地呈现出来,让摄影变得更加有趣。用手机进行摄影,其本身最独具的特色,就是它的分享便捷性。这是其它任何工具都无法与其抗横的。目前,社交媒体是我们与他人(不论当面相识与否、不论天涯海角)保持联系最直接、迅速的方式。相见不如在线,即使见面,也常常是每个人都在盯着各自的手机。而挑起媒交媒体大梁的,是图片。如今我们微信的朋友圈遍及世界各地。我经常在采访中见到一些朋友圈里从未谋面的摄影记者的真身,我只所以认出他(她)来、可以叫出他(她)的名字,是因为在这之前,在微信里已经和他(她)“相识”几年了。任何人做影像的纪录,除了记录自我之外,其源动力就是用来分享。而依靠着4G无线网络,手机摄影的即时分享功能被极端放大了。
 
近年来,短视频产业发展迅猛,而正是4G网络成就了短视频。做为手机摄影的一部分,手机视频直播、短视频拍摄都极度活跃。特别是手机不仅可以拍摄视频,手机还可以直接编辑、剪辑视频。现如今,在微博上,社会热点新闻、突发新闻,大都是有视频而无图片。普通百姓遇到水灾、大火、事故等突发情况,往往是拍摄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从而造成了新闻报道往往是从视频中截图来做静态图片的现象。
 
有一个值得一提的重大变化是,手机视频甚至改变了我们看动态影像的习惯与传统。过去不论我们是看电影还是电视,电影银幕或电视屏幕都是横画面的,我们也习惯看横的电影电视画面。现在,社交媒体上由普通人拍摄的视频,却大多是竖屏的画面,当它们在横的电脑屏幕上播放时,开始我们会有奇怪的感觉,现在却见怪不怪、适应或习惯了。有时有朋友拍了视频传给我,我说:下次拍视频最好拍横的,不要拍竖的,因为放在电脑上不好用。而许多人会问:这有区别吗?手机上看不是挺好的吗?今年5月下旬,华为推出一部微电影《悟空》。影片由导演蔡成杰执导,用华为P30 Pro手机拍摄而成。而这部电影竟然是竖屏的,它也应该算是世界上第一部竖屏电影了吧?
 
手机对摄影的改变,还体现在经历了过去的十年,它将摄影作品的欣赏观看的标准推向了两极。一方面,人们早已习惯了在手机上阅读,所以图片、视频的质量只要在手机屏幕上能够清晰显示就行(当然,这也和当前的4G无线网络的速度、手机屏幕的解像力相关);另一方面,手机的拍照功能硬件软件的不断强化、优化,让手机拍摄图片的质量在迅速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购买摄影质量更高的手机。近期有些专业人士对一些手机进行测评后,得出结论说拍摄照片的质量超过一些知名品牌的微单。
 
6月初,工信部正式颁发了5G牌照,宣布了5G时代即将到来。在4G到来时,我们只是觉着有了4G,无非是看视频会流畅点、玩游戏不会卡,可没想到4G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5G的到来,它所能给我们带来的最终变化,或者具体到它会将手机摄影引领到的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是我们同样无法想像、无法预料的。
 
也许在未来,手机摄影的作品是照片和视频的全新结合体,即不单纯是图片,也不单纯是视频;手机拍摄的照片,不再是二维平面的,而是三维、四维、多维的,甚至是带有触觉的、味觉的。我用手机拍一张照片传输给你,你在手机上打开照片的一瞬间,一个立体的画面会显示在你眼前。如同在现场拍这张照片的我一样,你也置身于这个画面之中。你不再是一个世界的旁观者,即使坐在家里,你也是这个世界的参与者。
 
我们对手机摄影在5G时代的想像和预期会有很多,但真实的情况一定是,所有我们今天能想像出的,到了未来,都会微不足道。
 
(注:此篇文章文字刊发于2019年6月21日出版的《中国摄影报》)
话题:



0

推荐

宋晓刚

宋晓刚

21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资深媒体人、图片编辑,著有《苹果掉下来》、《从东拍到西——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