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3年7月,一位《纽约时报》的摄影记者在纽约跟我说:报社现在每天都派很多活儿给自由摄影师,给报社专职摄影记者的活越来越少。她担心,报纸可能希望用这种方式,最终说明解雇他们、而全部使用自由摄影师来干活是可行的。当时,我在纽约的《每日新闻》报,看到报社里每天也有一批固定的自由摄影师象专职摄影记者一样干活,但却是按实际工作天数领取报酬,报社不必为他们付担任何保险,可以节省一大笔开销。
十年后,我那位《纽约时报》的朋友仍然在岗,但却传来了《芝加哥太阳报》解雇了全部28位专职摄影记者的消息。摄影记者这一职业真是要到末日了吗?

      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媒体的环境也在随着数码、网络而迅速改变。这两者合力,在将传统媒体推到变则生、不变则死的境地。西方的媒体,大多数是公司化的资本运作,商家当然讲求迎合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扩大利润。在目前经济较为艰难的时候,保住不亏本,是所有公司的首要目标。这也是我们不难理解《芝加哥太阳报》会拿摄影记者开刀,而在未来亦将面临大面积出现传统媒体倒闭、或缩减人员的情况。

      电视出现,电影曾被预言要消亡;卡拉OK厅的咪霸唱得再好,专业的歌手仍然是一个职业。摄影之难,难在它太容易上手,但它的专业性仍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超越的。《芝加哥太阳报》的行为,一是降低报社运营成本,二是希望做更多的多媒体内容来取代传统的“静止图片”(still photos)。在美国,still在新闻界被特指为拍图片的摄影记者。多媒体(multi-media)的概念已被提出了许多年,只有近几年网络的普及才让这种连续性的“动态”内容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而《纽约时报》获得普利策奖的多媒体作品《雪崩》(Snow Fall)成为传统媒体的新奋斗目标。其实,看过《雪崩》后,你会发现,它无非是将传统的内容,如文字、图片、视频、动态图示等,结合了起来。如果仅从这四点内容来看,前两者是属于报纸的,后两者是属于电视的。这四者的结合,借用了网络平台,将它们用所谓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可以在同一个介面上,看文字,看图片,看相关视频,鼠标滑动,动态的图示会跟着变化。传统报社经由美编、排版等人员将文字和摄影记者提供的内容整合,《雪崩》则由网络多媒体人员将文字、摄影、视频等内容整合后在网络上呈现出来。形式是噱头(当然这个噱头目前吸引力很大),内容的专业性才是更加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雪崩》能获得普利策奖的原因:它不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且它的综合性内容很专业。不过,说实话,如果让专业的电视人看《雪崩》里的视频内容,他们却不一定会苟同普利策奖评委的水准。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当下,同时要顺势而为,应潮流而上。在保持专业水准的前提下,有所改变,及时改变。传统媒体放弃专业,降低水准,可以获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会被市场淘汰。但摄影记者如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同样也没有出路。(注:此文以“摄影记者该如何面对后‘雪崩’之标题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013年6月11日头版)
话题:



0

推荐

宋晓刚

宋晓刚

21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资深媒体人、图片编辑,著有《苹果掉下来》、《从东拍到西——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