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去年底的一个周末去了北京798艺术区,看了几个摄影展。个人感觉平淡无奇,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简单到完全没有艺术表现手法,如果没有前言里那些思想深刻的词句解释,感觉象摄影师们随便街拍的一般(当然,我不否认街拍也会产生大师级的作品)。联想到去年一些新闻摄影人士对新闻摄影的表现手法的争议,不仅对摄影产生了些许困惑。
     
      新闻摄影是我日常接触最多的摄影类型,因工作关系,每天都会看到世界各大通讯社以及网上传播的各类新闻图片,对新闻摄影的发展变化亦较多关注。去年对新闻摄影有较大争议的应该算是王身敦对他所看到的一组两会照片的评论所引发的争议。他提到“有摄影记者尽情使用平生所学技巧,丑化,美化和神化两会及其代表。。。。新闻摄影道德底线不只是不能PS做假和摆拍。”
   
      平心而论,当今的新闻摄影报道,要求摄影记者做到不断创新,似乎只有在视觉上对读者有刺激,才能吸引读者,把新闻卖出去。而在这样的压力下,现实情况是摄影记者对非突发的常规性报道越来越没有新鲜感。对同一事件,大批的摄影记者蜂拥而致,或者是同时守着那被限定的摄影记者席,要想拍得与众不同,确实是难如上青天了。所以,即使我们估切不以所谓“西方对东方的猎奇”论来说新闻摄影,不可否认,如今确实出现了大量以猎奇眼光、追求特殊效果来表现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作品,表现手法和照片画面新、奇、怪、异,获得了众多的追捧,甚至大量的效仿。这也是让王身敦深为震惊的。而我们对何谓新闻报道的理解来看,新闻摄影实则是应该真实纪录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不能(或者尽量避免)带任何摄影记者个人感观的去记录的,应该由读者经过对照片的赏析、从而得出一个附合他个人情感和理性的恰当判决。在新闻摄影里,尽量不让读者看到“摄影师的影子”。
 
    但是,这样的表现手法,我却在798的摄影展上看到了,它们却又不是新闻照片。
    
    而在我个人的理解中,与新闻摄影相反,能够在画廊里展出或以艺术作品之名销售的摄影作品,它们应该带有“艺术性”,应该带有强烈的摄影师的个人性格特色与摄影风格,类似于作家用他直抒胸臆的笔法表达出个人对主题的独特判定。这也就是为什么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并不一定是摄影艺术作品。但是,我所看到的展览,有大的目标,有好听的标题,但却看不到摄影师的风格,看不出摄影师的表达力度。往往需要我自己去揣测:这张照片,摄影师似乎要说什么?如果我们用《明室》里的“剌点”说,从照片里,我无法直观地看到或感到“剌点”。我需要借助于我自己的拼命想象却剌痛我自己。
    
     新年伊始,这两种不同的摄影类型,它们各自的内在矛盾,不仅有些让我困惑。我们需要停下来,讨论一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摄影吗?还是,春天就要来了,再不赶快走,我们就来不及了?( (此文刊登于《中国摄影报》“听雨观岚”专栏))
 
话题:



0

推荐

宋晓刚

宋晓刚

21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资深媒体人、图片编辑,著有《苹果掉下来》、《从东拍到西——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