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3月25日,新一届“华赛”揭晓。大片云集。而吸引我的,却是一张公民记者用iPad拍的照片,以及它引发的故事。
影谈:发生灾难,我们看到笑脸

“澎湃”的新闻依然是最快的。“澎湃”的图片编辑迅速从中找到一个很好的新闻点,发出了“华赛揭晓,首次出现‘公民摄影师’,iPad拍坠楼瞬间获奖”文章,其中配有一幅去年采访该名公民摄影师、王姓先生时,王先生脸带微笑举着iPad的资料照片。

这篇文章发到国内图片编辑的群里,有多位图片编辑指出,这位公民摄影师“微笑”似乎不妥当,会引起公众的反感。出于对这位公民摄影师的保护,“澎湃”对此很快做了修改,将这位王先生的脸容剪裁掉,只保留了他的身体:
影谈:发生灾难,我们看到笑脸

国内近年发生过数次在悲伤的场合出现“笑脸”而当事人在网络上遭受攻击的事件。

这不仅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发生的另一事件。

2002年5月7日,一架飞机在大连上空发生空难。5月14日,即七天后,飞机的“黑匣子”找到。新华社播发了一张记者赵建伟拍摄的照片:
影谈:发生灾难,我们看到笑脸        2002年5月14日15时05分,“5.7”空难搜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失事飞机的其中一个黑匣子(话音记录器)捞出水面。另外一个黑匣子(数据记录器)正在搜寻打捞中。图为潜水员马有坚(中)捞出第一个黑匣子(话音记录器)十分高兴。  新华社记者赵建伟摄(数码传真照片)

让新华社始料不及,这张照片竟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如此悲伤的“空难”事件中,这些打捞人员为什么要这么兴高采烈?

当时任新华社摄影部发稿中心主任的丁玫,在《中国摄影报》发布了《人性的博大与宽容》一文。面对媒体和读者她深深自责,“让我自己记住有过不可开脱的失误”。

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从打涝人员的角度考虑,经过七天七夜艰苦卓绝的打捞,终于找到了黑匣子,他们脸上表露出兴奋也是人之常情。

丁玫在文章中也写到:“此时完成使命的兴奋和灾难另一端的悲痛都是人性真实的流露,并没有实质的冲突,都应该受到尊重,应该彼此包容。”

在这张照片的处理上,《大连日报》则技高一筹。在采用这张照片时,《大连日报》在图片说明中特意写了“黑匣子找到了,救捞人员暂时忘记了空难带来的悲痛,现出了救捞7天来难得一见的笑容”。这样的一句话,即恰当地反映了打涝员的真情、又完全打消了读者可能会在心中产生的不快。

丁玫的文章,表现出专业人士敢于担当的气度,又希望在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与普通读者之间建立沟通。今日再读,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从传统媒体到今天的网络新媒体,媒体的业态发生了巨变。网络的实时更新,可以让我们即时纠错。而对于相同的失误,传统的纸媒则是“覆水难收”。

其实,不同的业态,都要求专业的从业者站更高的角度、以更广的视野看问题。理性、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做新闻。


0

话题:



0

推荐

宋晓刚

宋晓刚

21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资深媒体人、图片编辑,著有《苹果掉下来》、《从东拍到西——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