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0年9月,美国《波士顿邮报》在其网站上刊登了题为《中国的影像》一组共计43张照片,纪录了该年几个月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休憩以及经历的灾难。这组源自外通社的照片,通过网络,在中国网民们中引起不小的关注,认为它们真实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不夸张,有悲有喜,真实可信。许多人评论说,为何中国摄影师拍不出这样的照片?记得当时我曾就此写过一篇文章,分析到这里边的许多照片,虽是外国通讯社(简称“外通社”)发稿,并非全部出自外国摄影师之手,大多数照片其实是中国摄影师拍摄的。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外通社总带有某种神秘色彩。而外通社似乎也常常显得“神通广大”,发布一些在国内少见到的新闻图片。在一段时间,一些中国的摄影师把能向外通社供稿看成一种职业能力获得国际媒体认可的标志。外通社除了多年里在中国发展一些国内媒体的专职摄影记者当做它们的stringers(供稿人)之外,也依赖于国内几家商业图片机构。
 
FeatureChina(特写图片)成立于2002年,由曾经和我在新华社共职过的同事吴天辞职和他的大学同学曾宇锋创办。不幸的是,吴天后来突然去逝。这家只向外通社和外媒供稿的图片社之后就只由曾宇锋个人经营打理。在多年的工作中,曾宇锋见证了外通社对中国新闻题材关注的变化与中国新闻摄影师的进步。
摄影访谈:一个人的对外图片社
 
宋:图片社创建的初衷是什么?它为何会定位于只向外媒服务?
 
曾:图片社是2002年成立的,当时这个市场还没有被充分开发。我和我的合伙人认识到,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可以便捷地在供需双方之间搭成桥梁。我们两人有比较好的英文背景和国际媒体的阅读量,所以我们决定从国际媒体入手。
 
我们的图片社主要是想为中国境内的新闻纪实类图片搭一个桥梁,客户有外国通讯社、大众媒体、和主要市场的一些代理图片社。我们也想扩大在中国境内的销售,但由于能力所限,所以主要工作还是围绕这些境外客户展开的。
 
宋:你的客户主要客户有哪些?这些年有什么变化?
 
曾:美联社、欧新社和共同社的图片编辑每日都会查询我们的图片。2003年至2008年外通社用稿量会大一些,这些年有减少。从2007之后我们增加了对代理图片社的服务,在美日英法德市场都各有一家代理社,我们都要求它们不得再将图片提供给中国的客户或者代理商。另外,我们还有象《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之类的报纸和杂志,但它们对我们图片社的直接需求其实也是非常稀少和零星的。
 
宋:外通社需求的照片集中在哪几?它们在报道中国中对中国新闻类图片的需求这些年有什么变化?
 
曾:比较明显的有这么几类:重大事件、突发、财经、文娱、体育、社会热点、生活趣味。主要要求是新闻性、真实性、时效性、有趣味、图片来源清晰。
 
外通社由于自身客户类型多样,而且驻华的编辑、记者对中国也有长期的了解,从新闻图片的大类别来看,关注点没有大的变化。但具体一些题材,比如农村基层选举、选美活动等,也逐渐习以为常,现在采用图片的概率就比十年前要小了。
 
近年来外通社对特写类稿件的需求减少了,比如图片故事、民俗报道。一方面是客户总体经费预算的减少,另一方面,民俗报道时效性不强,活动的形式、内容变化不大,确实也无必要年年购买同样的图片。
 
宋:有一种观点,外媒在中国主要集中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从你们供稿的情况来看,是这样吗?
 
曾:外媒上负面的图片新闻,总体上是非常少的,负面报道多出现在文字稿中。当然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新闻是地方上不愿意多做报道的。但总体而言,外媒不会比国内媒体更为负面。外媒由于记者的覆盖面有限,大部分内容是在引述、综述国内媒体的说法或政府等公开部门的信息。大部分外媒的报道是中性的,不存在集中抹黑中国的情况。当然,愿意刊发宣传味图片的外媒也是比较少的。
 
宋:多年来你们承担了中国摄影师与外媒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你认为在这些年中国摄影师有什么样的进步?
 
曾: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提高还是很明显的。十年前,许多年轻的记者还是非常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够被外媒所采用的,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现在这批优秀的记者更自信了,不再这么明显需要外媒对自己的认可。外媒已经祛魅了。
 
宋:你认为你们的工作,让世界通过外媒体的报道对中国有什么样的了解?正面、负面、全面还是片面?
 
曾:主观而言,我们在编写图片说明时,都会尽力地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不会特意去顺应一些媒体的偏见。我们尽力提供事实,但媒体用户如何解读却不由得我们。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让国外编辑、读者对中国的所发生的事情多些正确的了解,减少偏见。另一方面,外通社重视自身的声誉,对图片说明的准确性要求也是很高的,有疑点时也会多沟通,核实后再发稿。我们犯过一些错误,比如弄混了拍摄日期、弄错了次要人物的身份、引用了人物过时的头衔、采用了错误的英文表述等。我真心地希望每一次错误都能使我们引以为戒。
 
宋:目前你大约有多少签约摄影师?签约摄影师都是专业摄影记者吗?如何保障摄影师提供的摄影作品遵循了职业伦理准则、不会肆意篡改作品?
 
曾:我们有一千多的供图者,大约80%都不是活跃用户。供图者大部分是摄影记者,小部分是宣传干事和摄影爱好者。对于新签约供图者,我们会比较审慎地考量他的图片和说明,如果疑点没有合理的解释,我们会放弃这张图片,也可能会放弃这个供图者。我们曾经发出过供图者提供的不实图片,有些是外通社编辑发现的,有的甚至是外国读者发现的,这让我们声誉受损,也促使我们长期对此保持警惕。
 
宋:在向客户提供照片前,会对新闻图片做什么样的编辑?
 
曾:我们不做图片内容的修改,少数情况下会有剪切、调整对比度的行为。更多的编辑工作是在挑选图片和按照外通社规范来编写英文图片说明。由于每条图片说明都要明确人物和动作,这会比较花时间一些。有一些图片,供图者打了马赛克,在外通社看来这就属于改变图片内容了,我们就需要和摄影师沟通,看看有没有不需要打马赛克的构图角度。
 
宋:我知道,国内有几家大的图片社和外通社、国外图片社有合作,但你的图片社是唯一一个小而精的图片社。你一个人经营,客户少、品种单一地集中在新闻图片上。你如何和国内大的图片社竞争?
 
曾:对于大部分新闻事件,国内那几家大的图片社获得的图片比我多、比我快。但我的优势是,由于客户数量少且性质比较相同,我们可以针对他们的需求,挑选出相应的照片供他们挑选,节省他们编辑浏览图库的时间。同时在图片说明上,尽量浓缩有效信息,核实图片文字内容,降低提供摆拍图片或不实消息的可能性。这是我的优势。我的劣势是由于客户数量少,有兴趣供图的摄影师也比较少,经常会出现要不到稿子的情况。
 
因为我的图片社小,所以我的独家图片就少,但是重点新闻和题材我们都会争取覆盖到。对外通社而言,“独家”图片不在于中国境内是否仅此一家,而在于他们的竞争对手有多大可能会采购、发布同样的照片。我们和国内其它图片社的相比,我们略胜一畴的是可以针对他们的需求,在图片的英文说明上力求更精准一些,提供的无效图片少一些。(完)
 
话题:



0

推荐

宋晓刚

宋晓刚

21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资深媒体人、图片编辑,著有《苹果掉下来》、《从东拍到西——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