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99771日凌晨,香港会展中心,董建华先生在宣誓就任香港特区政府首任行政长官司时致辞说:“我们终于站在了先贤梦寐以求的理想高地”。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为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这些在场采访的摄影记者从下午45点钟开始等待了八、九个小时,中华民族却等待了150年。

 

1997年采访香港回归是我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六月初做为新华社百人赴港采访团的第一批先遣队来到香港。记得入境时,还是英国人管治时期,出入境的官员看了我的护照和签证,说:“你的这个签证只能呆两个星期。”

 

不会吧?来香港采访回归,呆两个星期,还没到回归呢!

 

“你这是多次签证,到了两个星期,你需要出境一次,可以再回来。每次只能停留两个星期。”

 

进入香港,空气中似乎迷漫着种说不清楚的情绪,有希望,有失落,有兴奋,有怀疑。有生意头脑的人,甚至做了一种特殊的纪念品在销售:罐装的“香港殖民地空气”,让恋旧的人们永久保存香港殖民地一份“虚空”记忆。月中,我也在香港度过了一个值得回忆的特殊生日。我们这些从内地来的摄影记者整天拿着相机,兴奋地在街头巷尾拍下香港处于英殖民地时期的最后光景。

 

71日临近,我每天都去铜锣湾SOGO门前,拍下这个人流熙攘的路口对面一个高层建筑上电子显示器上的回归一星期倒记时。

 

    香港回归报道被称为20世纪末最激烈的一场新闻竞争,新华社首次在大型报道中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发稿。摄影采访带队的总社摄影部副主任谢俐告诉我们,一定要发挥我们的能力,在发稿时效和质量上,不能输给其它通讯社。

 

为了保证最快速地抢发稿,新华社在每一场重要活动都安排摄影记者用当时最为专业的柯达DCS3型数码相机(即佳能EOS-1N机身与柯达DCS数码后背结合)拍照发稿,比如王岩负责江泽民主席抵达香港、兰红光抢发630日夜的中英交接仪式、我负责71日凌晨的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大会。在钱其琛总理宣布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大会结束15分钟内,我就从设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新华社临时办公室通过电话线将数码照片传回了香港分社、在分社等待的编辑将图片发给了新华社世界各地的订户。今天看来,这种图片传输、发稿速度不值一提,而在当年的条件下,却是快得不可思议。

 

再次来到香港,已经是2002年,我到香港大学攻读新闻硕士。原本计划的一年学业,毕业后不成想却留下来工作,一下就在香港工作生活了将近九年时间,直到2011年才返回北京。

 

97年香港回归后,随着国内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不仅有大批的自由行游客去香港观光购物,也有许多内地学子去香港求学、工作,改变了中国内地移民以往在香港生活困顿需要领取综援过日子的总体形象。记得97年去采访香港回归前,一位在香港工作的友人曾告诫我:“去商店买东西,一定要讲英语,要不他们瞧不起你。”而到了2003年,我在香港中环看到悬挂着一个巨大的横幅:学好普通话,开创新天下。

 

回归20年,香港人在不懈地努力,想要保持“一国两制”的独立性,持续它在经济商业上的繁荣。香港已经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同时,香港深受东西方两种完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近年来又常常陷入非正常的政治漩涡之中。

 

我曾见证香港回归,又在后来的9年居港时间,目睹了它的繁华与寂寥、生机与萧条、明媚与阴暗、挣扎与无奈。这些矛盾共生共存错综交织,混合成今日维多利亚港独特的风景线。

 

祝福香港,明天会更好。

话题:



0

推荐

宋晓刚

宋晓刚

21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资深媒体人、图片编辑,著有《苹果掉下来》、《从东拍到西——一个中国记者在美国》等。

文章